新闻中心
 
时政要闻
教育资讯
校长办公室
政教室
总务室
重要通知
小学部
初中部
国际教育部
 
  新闻中心
 
· 娄底将建9万平方米沿河景观带
· 娄底市经济开发区领导抓学校周边环…
· 教学楼
· 全国民办教育先进集体
· 宿舍楼
· 口语室
 
  初中数学
 
 
初中数学《旋转变换》
作者: 佚名 日期:2013-8-15  阅读次数:24298次 【字体:超大 】  双击自动滚屏

 

25.2《旋转变换》教案(北京课改版九年级下)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通过具体实例认识旋转变换,理解旋转变换的概念和基本性质,并能按要求作出简单平面图形旋转后的图形.
2
.使学生经历对旋转图形的欣赏、分析、画图等过程,掌握有关画图的 操作技能;通过多角度地认识旋转图形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能力
3
.通过师生互动、合作交流以及多媒体教学软件的使用,使学生发现旋转变换所蕴含的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旋转变换的概念和基本性质,按要求作出简单平面图形旋转后的图形.
教学难点:探索旋转变换的基本性质.
教学方法:启发讲授,小组讨论,合作探究.
教学手段:常规教学用具,计算机及课件.
教学过程:
师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提问:你能举出生活中与旋转现象有关的例子吗?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用计算机演示动画图片.

教师向学生说明:在生活中,我们经常见到钟表的指针、电风扇的扇叶、车轮等,在它们的转动过程中,就包含着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数学知识----旋转变换.

通过举出与旋转现象有关的生活实例,加深学生对旋转的感性认识.
二、合作探究,学习新知
1
.认识旋转变换
问题1:这些旋转现象有共同的特点吗?
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与同桌进行交流,教师适时安排课件的动画演示,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旋转现象,抽象出数学图形的旋转变换的特点.
学生回答问题后,教师引导其他学生修改、补充,总结出这些旋转现象的共同特点是一个图形沿某个方向绕定点转动”.
问题2:你能尝试叙述一下旋转变换的概念吗?
引导学生类比平移变换的概念进行思考,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修改、补充,达成共识后教师进行板书.
(板书)在平面内,将一个图形绕一个定点沿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转动一个角度,得到一个新的图形,这样的图形运动称为旋转变换,简称旋转.
问题3:你认为在旋转变换的概念中,哪些是关键的字词?
学生独立思考后进行回答,在其他学生补充后,教师指出:旋转变换的概念中三个重要的关键词----定点、方向、角度是影响旋转的重要因素,并结合多媒体课件演示介绍
和旋转变换有关的知识:
定点O称为旋转中心,
转动的角称为旋转角.
如果图形上的点A经过旋转到点A′
那么这两个点叫做旋转的对应点.
问题4:钟表的指针在转动过程中,
其形状、大小是否发生改变?电风扇扇叶的转动呢?
学生就问题自由发言,发表自己的看法,最后达成共识.教师结合学生的发言指出:旋转不改变图形的形状和大小是对概念的进一步理解和认识,并进行板书.
2
.探究旋转的性质
教师先用多媒体课件演示一个图形的旋转过程,
请学生观察后进行思考.
 
 
如图1ABC是等边三角形,DBC
上一点,ABD经过旋转后到达ACE的位置.      1
通过解决问题1,总结出旋转现象的特点.
通过解决问题2,抽象出旋转变换的概念.
通过解决问题3,抓住旋转变换概念中的关键词,认识旋转变换概念的本质.

通过解决问题4,进一步理解和认识了旋转变换概念的内涵.

 
 
1)旋转中心是哪一点?旋转了多少度?
2)如果MAB的中点,那么经过上述旋转后,点M旋转到了什么位置?
3)请写出图中所有的旋转的对应点.
请学生利用教师提供的教具----三角形纸板,在实物投影上一边演示操作一边回答问题,其他同学给予补充.
学生明确了此图形中的旋转中心、旋转角度和旋转的对应点后,教师安排学生进行动手测量.
 
  
1)每组对应点与旋转中心连线所成的角的度数.
2)每组对应点与旋转中心所连线段的长度.
你有什么发现吗?
学生拿到下发的图形(图1),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动手测量,并由各小组的代表进行汇报,师生共同总结得出 :每组对应点与旋转中心的连线所成的角都是旋转角,每组对应点到旋转中心的距离相等.
师生达成共识后,教师继续引导学生思考:是否可以将这个结论推广到一般情况呢?学生和教师一起借助课件的演示进行观察、分析和验证.
 
广  (几何画板课件的演示)
如图,ABC绕某一点O旋转一定角度后到达A′B′C′的位置. 观察图中对 应点与旋转中心所连线段的长度的关系,每组对应点与旋转中心连线所成的角度的关系,上述结论是否成立? 改变点O的位置,再对ABC作旋转变换,上述结论是否仍然成立?
在学生回答问题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对以上结论进行归纳.
 
   旋转的性质:任意一对对应点与旋转中心的连线所成的角都是旋转角,对应点到旋转中心的距离相等.探究旋转的性质是本节课的难点,采用观察思考测量推广归纳的模式展开教学,引导学生深层次的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加深对旋转性质的理解.
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和验证,经历从特殊到一般的认识过程,在丰富的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应用知识,培养能力
[
1] 如图2ACBADE是两个全等的等腰直角三角形,ACBADE都是直角,点CAE上,ACB以某个点为旋转中心,逆时针旋转一定角度后与ADE重合.
1)请指出其旋转中心与旋转角度;
2)如果再将图2作为基本图形绕着
A
点顺时针连续旋转组合得到图3,那么图3
2通过几次旋转得到的?每次旋转了多少度?        2
学生在独立思考后发言、讨论,教师再通过激励性评价明确正误.
最后教师用动画把图3补充成一个漂亮的风车(4),用这个实例说明旋转与现实生活联系紧密,许多美丽的图案可以由旋转设计而成.
答案:(1)旋转中心是点A,旋转角度是45°
2)图3是图2绕着A点顺时针通过3次旋转组合得到的,旋转角度分别为90°180°270°

3                             4
[
2] 请按照题目要求完成作图.
   
1)如图5,画出ABC绕点C逆时针旋转90°后的图形.
分析:假设点BA的对应点为B′A′,则BCB′ACA′都是旋转角,且ACA′=BCB′=90°CB′=CBCA′=CA
            
5                             6
答案:见图6
2)如图7ABC绕点C顺时针旋转后,点B的对应点为点B′.试确定点A的对应点的位置,并画出旋转后的三角形.
分析:假设点A的对应点为A′,则BCB′ACA′都是旋转角,且ACA′=BCB′=90°CB′=CBCA′=CA
[
            
7                     8
答案:见图8
3)如右图,ABC绕点C顺时针旋转后,B的对应点为点B′
试确定点A的对应点的位置,并画出旋转后的三角形.
   
分析:假设点A的对应点为A′,则BCB′ACA′都是旋转角,且ACA′=BCB′CB′=CBCA′=CA
   
解: 联结CB′
AC为一边作ACF,使ACF =BCB′
在射线CF上截取CA′= CA
联结B′A′
右下图中的A′B′C就是ABC绕点C
顺时针旋转后的图形.
要求学生先独立画出图形再进行小组
交流,并请学生利用实物投影叙述作图过程.
然后请学生结合例2进行小结:如何按 要求作
出简单平面图形旋转后的图形?在学生交流的基础
上,教师进行评价,师生达成共识:按题目要求找
到旋转中心、旋转方向、旋转角度和对应点是作图
的关键.

[
拓展练习] 如图9,点O是六个正三角形
的公共顶点,这个图案可以看作是哪个基本
图形以点O为旋转中心经过怎样旋转组合得
到的?
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探究,看哪个
小组得到的方案最多?
                                            
9
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请学生展示各种方案:
1)图10和图11是分别以等边三角形折线为基本图形,以点O为旋转中心顺时针旋转5次组合得到的,旋转角度分别为
60°
120°180°240°300°

  10                      11
2)图12和图13是分别以一个内角为60°的菱形一个底角为60°的等腰梯形为基本图形,以点O为旋转中心顺时针旋转4次组合得到的,旋转角度分别为60°120°180°240°

  12                      13
3)其它答案:

 
通过例1的讲解,使学生巩固旋转的概念,并体会旋转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

通过例2的教学,使学生在动手画图的过程中,理解旋转的性质,掌握有关画图的操作步骤,认识旋转图形的形成过程.
第(1)小题的设计目的是使学生会按题目给出的旋转方向、旋转角度画出旋转后的三角形.
第(2)小题是在第(1)小题的基础上,使学生能根据题目给出的一组对应点找到旋转中心、旋转方向和旋转角度,并画出旋转后的三角形.

第(3)小题是在第(2)题的基础上,当旋转角不再是特殊角、同时没有网格背景时,使学生能根据题目给出的一组对应点找到旋转中心、旋转方向和旋转角度,并画出旋转后的三角形.

拓展练习是一道开放性练习,通过这道题的分析和讲解,让学生多角度地认识旋转图形的形成过程,同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课堂小结,回顾知识
1
.学生自己总结,并在班上交流
本节课——
我学会了……
使我感触最深的……
我感到最困难的是……
2
.结合学生所述,教师给予指导:
正确理解旋转变换的概念及其基本性质,并能按要求作出简单平面 图形旋转后的图形.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的影 子,只要留心观察身边的事物,开动脑筋,就能用数学知识解决许多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知识的小结以教师提问、学生自由讨论的形式进行.
五、布置作业,巩固知识
1
.基础题:课后习题第48页第123题.
2
.实践题:        小小设计师
如下图是某设计师设计的方桌布图案的一部分,请你运用旋转变换的方法,在坐标纸上将该图形绕原点顺时针依次旋转90°180°270°,并画出它在各象限内的图形,你会得到一个美丽的立体图形”!但是涂阴影时要注意利用旋转变换的特点,不要涂错了位置,否则不会出现理想的效果,你来试一试吧!


1题是基础题,加深知识的巩固;第2题是实践题,供学有余力的学生完成,让学生在坐标系中尝试画出旋转后的图形,感受图形上点的坐标与图形旋转之间的关系,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和数形结合意识,为以后的教学埋下伏笔.

教案设计说明
(一)关于教学内容
本节课是在平移变换的基础上学习旋转变换,它是数学课程标准中《空间和图形》的一个新内容.这节课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所倡导的从生活走进课程,从课程走进社会的理念.在学习旋转变换的概念和探索它的基本性质的过程中,不仅可以使学生感受到旋转变换与实际生活的密切相关,而且使学生掌握有关画图的操作技能,增强对图形欣赏的意识,形成初步的审美能力.
(二)关于教学方法
为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主动愉快地学习,采用启发讲授、小组讨论、合作探究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努力贯彻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探究为主线、思维为核心的教学思想,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和动手操作,使学生充分地动手、动口、动脑,参与教学全过程.
(三)关于教学手段
在教学 手段方面,选择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的方式,直观、形象地再现图形的旋转过程.生动、有趣的多媒体课件一方面为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进行自主探究和发现新知提供了技术支持,另一方面为教师进行教学演示提供了平台,二者有机结合,协调发挥作用,使信息技术与教学内容有机整合,真正为教学服务.
(四)关于教学过程
为了达到教学目标,强化重点内容并突破教学中的难点,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具体情况,紧密联系生活实际中的旋转实例,精心设计问题情境,使所有学生既能参与,又有 一定的拓展、探索的余地,全体学生在获得必要发展的前提下,不同的学生获得不同的体验.
(五)关于学法指导
围绕本节课所学知识,设置有现实意义的、具有挑战性的开放型问题,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引导学生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既能在探索中获取知识,又能不断丰富数学活动的经验,学会探索,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一定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通过课堂小结,增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反思意识,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

返回
上一篇: 下一篇:
初中数学《二次函数的一些应用》 初中数学《圆的切线》
 
 
 
学校微信号(ldsyyxx) | 育英学校演出视频 | 育英新浪官方博客 | 搜狐官方博客 |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 备案号:湘ICP备2021001358号 |
 
 
Copyright(C) 娄底育英学校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湘ICP备2021001358号 推荐浏览分辨率 1024*768
联系人:李老师 联系电话:15173896388 咨询电话:0738-8612618 8616638 地址:娄底市一大桥 技术支持:廖 15080812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