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赏识教育的创始人对其女儿的赏识教育的成功案例被各大新闻媒体报道后,随之出现了赏识教育的热潮。与之异名同质的“激励机遇”、“夸奖教育”、“尊重教育”等也“粉墨登场”。他们都认为:好孩子、好学生是夸奖出来的。于是,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不该夸的也夸,不该奖的也奖,总之是变着法夸奖,绕着弯表扬。赏识教育”赏识得过火了。
俗话说:“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药苦口利于病”。适当的鼓励是必要的,但切勿过了头。一个人尤其是小学生,如果受到的赞美太多,心理便会膨胀,不会给自己准确定位,必然导致不会判断自己的言行是否符合道德规范,这样的人是不完善的、不成熟的。孩子毕竟要长大,他们必然走向社会,参加工作,经历人生的酸甜苦辣,一味被人赏识的孩子能经得起日后人生的挫折和坎坷吗?日本不是仍在提倡让孩子体验失败和遭遇挫折吗?
就说“鼓励性”评语,教师在形式上散文化,表意“委婉”并富有“哲理”;语气上深情、亲昵、轻柔、舒缓,采用与学生亲切谈话的形式,非常注重语言的“艺术性”;人称上采用第二人称,想使学生强烈地感受到老师的温馨和关爱,在情感上让学生容易接受;态度上尊重学生,用“发展”的眼光评价学生,对学生优点作充分肯定,对缺点委婉指出,使学生更好地发扬优点,更信服地接受批评,改正不足。这样的评语对于有相当鉴别和认知能力的人来说是很好的,可是我们的学生尤其是小学生能读懂老师的“温馨和关爱”吗?我们“望子成龙”的家长能知道他们孩子的缺点吗?能进行有效的家庭教育吗?也许老师不说,学生和家长还明白,越说倒越糊涂了。
因为“赏识”,我们的批评也变成了“表扬式”批评,先将批评对象大肆渲染,浓墨重彩地表扬一番,然后将错误一笔带过,似有意而又不留痕迹。这种批评在官场上也许适用,但是对于小学生,批评者如此挖空心思,对批评对象挑好的说,学生听得身心舒畅,飘飘欲仙,如游仙境。结尾处虽然被轻轻“刺”了一下,但不痒不疼,似乎这一刺是理所当然的。我想,学生不仅不会改错,而且还会错上加错。
教育学生本来就要有十八般武艺,表扬、批评、奖励、处罚,都应该合理使用。没有批评和惩罚的教育是不完全的教育,是虚伪和脆弱的教育,是不负责任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