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养兵千日,用兵一时
年轻教师们一定有类似的经验,家人朋友打电话问:“干什么呢?”答曰:“备课呢。”课堂上两个半小时的内容,课下老师往往要付出好几倍的时间去准备。毛泽东早就告诫过:不打无准备之仗!如果把课堂比作老师发挥用武之地的沙场,那么课前准备可谓养兵,课上教学可谓用兵。用兵在一时,养兵则须千日。
备课不仅仅要准备讲课内容,还要会做课程计划,合理安排课堂时间。课堂不能安排得过于饱满,因为上课过程中经常会出现一些“小插曲”而影响课程进度,要留出充足的时间来应付这些意外。平时要多留意学生们的动向,多关心时事、大事、热门事;还要多多吸收专业以外的知识,一旦有机会,立刻来个理论联系实际。如果可能,最好多准备几个笑话和小故事,一看到苗头不对就转移话题,吸引一下学生们的注意力。总之一句话,计划赶不上变化,有了充分的准备,才能以不变应万变,不至于出现书到用时方恨少的尴尬局面。
二、刚中带柔,以柔制刚
课堂管理一向是任课老师最头疼的事情。特别是初中小孩,正处于叛逆期的高峰阶段,梦想爆发,跃跃欲试,再加上一点独生子女的养尊处优和北京青少年特有的优越感,越发容易唯我独尊心高气傲。由于课堂中受到批评或惩罚而对老师产生敌意的学生大有人在。然而对于一个老师而言,只要一个班有那么一两个故意作对的学生,这日子可就不好过了。怎么办?我的灵感来自于太极拳——张三丰创造的太极拳,它的精妙之处就是以柔制刚。我不是个武侠迷,而是一名教师,我想说的是教学管理中的以柔制刚。如果规章制度是刚,那么人情世故就是柔;学生的抵触情绪是刚,那么老师的教育感化就是柔。
我不主张以暴制暴,也不会一味迁就学生。我的学生都知道我有约法三章:第一严禁抄作业,第二严禁无故旷课,第三严禁上课不带书。至于上课吃东西,睡觉等等都不在我约法三章的内容中。毕竟有些走读的学生的确有实际难处,只要不是太过分我都会适当通融。法制里融入一点人情,做工作才好打通关节。过分苛求只会增加学生的反感和抵触情绪,相互理解才能共同建立良好的课堂秩序,而有了良好的课堂秩序才能更好地完成教学计划。
三、化解矛盾,同甘共苦
这个世界充满着矛盾。就像对与错是矛盾,好与坏是矛盾,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是矛盾,老师和学生也是天生的一对矛盾。但是按唯物主义矛盾论来说,矛盾的双方是可以相互转变的,也就是说矛盾不是不能解决的。只要抓住矛盾的本质,再大的矛盾也能迎刃而解。老师和学生的矛盾就在于一个是管理者,一个是被管理者;一个是教育者,一个是被教育者。按照市场经济理论,供和求不就是一对矛盾么,但双方相互依存缺一不可——学生求学需要老师,老师任教需要学生。可很多因素使学生和老师变成了对立者。
我们的学生的确存在很多的缺点和问题,但是也正因为有了这样一帮学生才使我们的工作变得更富有挑战性。前苏联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没有教不好的学生”。但是如果老师们的管理态度和方法不正确,就教不好学生。尤其由于“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古训的浸淫,由于过分强调教师职业的高尚和社会地位的崇高,我们往往忽略了学生的存在与尊严。老师们在按照自己的意志行使管理权力时往往意识不到,扼杀学生的尊严与个性是一种高昂的代价。当然,教师的教育方式和程度有城乡差别、地区差别和个体差异。跟带兵打仗的将领一样,各有各的绝招。教师管教起学生来,大多是习惯性地居高临下,既不讲平等,更不讲民主。甚至有时连理也不讲,只要本着“我是对你好,对你负责”就理直气壮。学生表面上不顶撞,心里却一百个不服,批评取得的效益只能是零,甚至是负数。一旦矛盾激化,可能使学生从讨厌一个老师到讨厌一门课甚至厌倦校园生活。
我真心把学生当朋友,当弟弟妹妹去关心和爱护。我曾经应邀参加她们的生日聚会,曾经带着他们排练艺术节演出,曾经到运动会比赛场地为他们加油助威,曾经和遇到问题寻求帮助的学生彻夜谈心……学生的每一封电子邮件,每一个短信,每一个电话,事无巨细都一定认真回复。前几天生了病,我班的班长发来短信,写着:“老师您辛苦了,一定要多保重身体,我们全班同学等您回来!”而这个班恰恰是我批评的最多,找学生谈话次数最多的一个班,有一次我甚至还因为他们没有完成家庭作业而硬是把全班留到中午12点半。收到这个短信的时候我非常感动,心想:再累再辛苦,值了!
当一个老师,让学生怕,很容易;让学生信任,很难!良师,不是站在讲台上高谈阔论就能够达到的境界。
四、明修栈道,暗渡陈仓
《庄子·田子方》中有句话:“哀莫大于心死,而人死亦次之”,意思是说最可悲哀的,莫过于思想顽钝,麻木不仁,比身体死亡更加严重。很不幸的是,我们的学生中偏偏有这样少数一部分,冥顽不化,老师们谈之色变,唯恐避之而不及。今年我带了一个班,第一次走进教室,学生们的抵触情绪特别严重,当我问到他们对英语课堂有什么建议时,有个女生干脆回答:“看见英语就想吐,这课不上最好。”面对这样一帮学生,正面教育显然不起作用,我便来个明修栈道,暗渡陈仓。
第一次上课我花了两节课的时间和他们聊天,对任何恶言相向都是一笑了之。聊天过程中我了解到了他们的抵触情绪主要来自被分到混合班有种被歧视的不公平感。于是我很郑重地告诉他们:第一、我没有把他们当成特殊学生,如果不想被瞧不起首先就不要自己瞧不起自己;第二、我来的目的就是为了帮助他们证明自己并不比别人差;第三、我拿老师的名誉和尊严保证,只要他们愿意,我会让他们受到比在原班更好的教育,学到更多的东西。
上课的过程中,我发现混合班的学生虽然学习习惯差,注意力集中时间短,但是头脑却非常灵活。所以当我发现学生们对课本内容开始不耐烦的时候,经常丢开课本和学生们探讨一些社会话题,看似和英语学习毫无关系,但是我逐步摸清了每一个人的脾气和兴趣爱好,聊的次数多了,学生们对我也渐渐有了好感,抵触情绪也不是那么明显了,个别学生还主动找到我请教学习英语的方法。打开了突破口,我的教学也进行得顺利多了。
五、因人制宜,有的放矢
有句话说得好“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我们每个人都有独特的个性,习惯,爱好和特长。治病讲究一个对症下药,教书讲究的是因材施教。对不同的学生要讲究不同的策略。
首先从教学的角度讲,学生大致可以分为好中差三个层次。好学生大多基础强,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方法,对这一部分学生,一些常规性的练习不作严格要求,而是鼓励他们去吸收课本之外的更多知识,提高自身的学习能力,不断追求学习的新境界:中等层次的学生往往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方法,我会严格督促他们完成课内任务,稳扎稳打地做好基础练习,以保证应付各种考试;最差的学生往往基础特别薄弱,学习习惯极差,根本没有学习方法可言,对于这一部分学生我会帮助他们制定短期学习计划,投其所好地采取各种鼓励政策,尤其是当他们取得一点进步的时候及时表扬,调动他们的自信心和积极性。
其次,从管理角度讲,班级中往往存在着非正式群体。所谓非正式群体,也称自然群体, 是相对于班委会、团小组等一类正式群体而言的,学生自发自然形成的群体。 绝大多数班级中都存着一定量的非正式群体,最典型最明显的莫过于三五个学生组成的伙伴群体。如果从形成原因及活动方式来看,可以将非正式群体分为利益型、兴趣型、信仰型、相似型。这种群体的成员间带有明显的情绪色彩,完全是以个人间的好感、兴趣爱好为基础的群体成员,也有比较固定的相互关系结构会自然产生“领头人”。
如果从其与班级的关系来看,非正式群体又可以分为亲班级型(或称积极型)、中间型(又称逍遥型)、反班级型(又称破坏型或对抗型)三种。其中亲班级型对班级的建设目标是赞同的,积极支持,配合教学管理工作。中间型对整个班级情况不甚热衷,对和自己利益无关的事情不闻不问,也不会过于妨碍教学管理工作。反班级型与班级处于尖锐的对立状态,他们的破坏性很强,常常会故意和老师发生冲突,扰乱正常课堂秩序,是老师们最头疼的一批学生。
要建立积极向上稳定健康的课堂,就必须了解学生中存在的这些非正式群体,并且根据其喜好、利益和心理特点的不同加以利用并管理,尤其把重心放在这些小团体的“领头羊” 上。对于反班级型的群体,要尽量给其与班级其他成员合作的机会,避免与其中任何一个成 员发生正面冲突,对其核心人物要善于控制和拉拢。群体管理把面的管理集中到点的管理, 更切实可行也更富有成效。
六、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出自《史记·李将军列传》,讲的是骁将李广善于带兵的故事。这句话的意思是;桃李树并不宣扬自己果实之美,但去采摘的人却很多,以至于树下踩成了路。这句话正适合于我们教师。它充分说明了教师的素质、学识的重要性。《列子·汤问》上有一个“薛谭学讴”的故事:薛谭向秦青学习唱歌,自以为学到了秦青的全部本领,便告 辞回家。秦青并不挽留他,在郊外的大路上为他饯行,打着节拍,唱起悲壮动听的歌,嘹亮的歌声振动了树木,止住了浮动的云彩。薛谭被老师的本领所折服,于是就返回要求继续学习,终生不敢说要回家。秦青先生堪称一位特级教育大师,他不仅有独特的教育方法,更是凭自己的“声振林木,响遏行云”的本领,征服了学生。这难道不是“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吗?
作为一名教师,自身素质很重要,须知打铁还得自身硬,身教重于言教的道理。古话说得好“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作为一名年轻老师,我深知自身的一言一行都可能成为学生议论和效仿的对象,所以我尽力做到对学生的每一个要求,自己先做到。如果自己都做不到,又有什么资格“为人师表”呢!
|